您的位置:首页 > 会员中心 > 会员动态


热烈欢迎工研院加入协会,出任副会长单位!

2023-5-10 10:29:26    点击:

热烈欢迎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出任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


公司简介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是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于2007年联合共建的公共创新平台,并牵头建设了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自主打造“华科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初步打造了“两院一城”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工研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组建,形成了“体制机制灵活化、团队建设专职化、产品研发高端化、技术服务规模化、产业孵化链条化”的特色,被《人民日报》、《焦点访谈》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2022年正式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具体建设进展如下:

      一、建立“三无三有”新型科研体制机制,在全国形成良好影响。

      2005年,东莞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科技东莞”工程,首次对全市科技计划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重构。在此背景下,工研院是东莞市在松山湖建设的首批重大科研机构,共同规划建设并探索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新型体制机制,其特色是“三无、三有”,即“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费”,“有政府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激励机制”。工研院作为首个“三无三有”新型科研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在松山湖高新区起到示范效应,并在全国形成良好影响。2012年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访介绍了工研院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及成效,肯定了工研院为典型代表的新兴源头技术创新机构的影响力。

      二、率先出台了无形资产评估激励制度,为松山湖集聚一批高端人才。

      2010年,工研院在松山湖率先出台无形资产评估激励制度,经理事会审议同意,“在科研团队孵化企业时,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这是工研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创举,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 》提供前期探索。正是得益于“创新、创业与创富”相结合的股权激励机制,工研院建设了一支600余人的研发团队和1000余人的工程化团队,先后获批1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7支广东省创新团队(占松山湖26%,有2支团队验收获评优秀),东莞市特色人才36名(占松山湖12%),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松山湖。管理团队主要包括:由长江学者张国军教授担任工研院院长,由华为前高级副总裁李晓涛(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排1)、北京机床所原产业公司总经理倪明堂分别担任副院长,银隆原高管袁春申担任财务与投资顾问。以上人员均全职在研究院工作。

      技术团队方面,引进运动控制省创新团队负责人-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成为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并转化了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等科技企业落地松山湖。智能感知省创新团队负责人-乔治亚理工学院李国民教授转化创办了思谷智能,该公司已成为工信部认定的家电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密歇根大学博士后、美国JDSU原高级主任工程师马修泉教授开展大功率激光器与激光装备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先进应用技术开发,回国仅仅一年时间开发出国际首台单模块5000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开发了国内最高功率3万瓦光纤激光器。

      三、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代表东莞参与国家重大工程

      针对制约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工研院自主开发出数十类核心功能部件及高端智能装备:正开展13.5nm极紫外光刻机光源研究获批广东省首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时空同步打靶系统,为解决高分辨率光刻机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研发的工业级RFID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西克、西门子排1、2),家电行业市场占比超过70%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东莞建市以来首个);开发出无人艇、无人车、无人机等系列无人自主产品,成功应用于深中通道探测、海关巡逻等领域,无人自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评广东省2021年技术发明一等奖(全省五个之一);研发的国产工业软件Digital PLM正式发布,并在格力、联想等大型企业中应用;开发的3D曲面玻璃热弯成形装备性能优于韩国DTK,研制出系列化大尺寸贴合装备应用于日本索尼60-110寸液晶屏批量贴合等等,已成为华为、格力等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供应商。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百余项,参与起草了云制造,射频,车间制造执行数字化通用要求等标准40项,其中19项国家标准,1项军用标准。在自然杂志子刊《Nature.Physic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90余篇。

      先后牵头发起或者参与国家制造领域4次重大战略规划实施,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代表东莞在国家层面发出声音:牵头发起了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协助东莞市创建广东省数控一代示范市;建设全国注塑机节能改造示范点,为广东永高、茂瑞电子等企业实施了上千台注塑机节能改造项目,市场占有率超过60%;深度参与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在已经实施的三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新模式)中,工研院直接参与的项目累计达15项,包括格力、美的、劲胜等,通过市场化采购应用工研院技术的项目超过38%,建设的劲胜智能制造车间被评为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并被选为全国现场会唯一示范点。获评了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23家之一),推动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决赛胜出(全国首批15之一),深度联合华为、vivo、OPPO等行业巨头企业推进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全生态链的打造。

      四、实现规模化的技术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东莞制造业企业的共性需求,工研院在松山湖建立了设计、检测、测量、知识产权等六大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获得国内外检测资质2000余项,资质居东莞首位,全省前三,为1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实现了有品牌、规模化、有影响的技术服务。其中,尺寸测量中心是美国GKS Global Services在中国唯一授权的合作实验室和服务机构,为劳斯莱斯、奥迪等知名品牌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检测服务中心作为是华南地区资质最全、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第三方专业环境检测公司之一,检测资质居东莞首位。

      2022年,公共服务部门从内部支撑向外部拓展转变,在服务企业迈出了坚实步伐。科技服务中心联合南兴、东博等多家上市(准上市)公司开展成果鉴定项目,组织申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组织30多场技术对接交流会议,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了申报首台套、专精特新、高企等科技服务工作。人才培训中心通过了国家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作为东莞市首批机电工程师职称自主评价单位,对院内培育了近百名机电工程师,并为外部企业近300人提供了职称提升服务。在交流培训活动方面,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无人自主技术高峰论坛、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2022年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智能协作机器人竞赛等,累计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十余场,直接受众达5000人次。

      五、建立多个国家级孵化器,为松山湖批量输出高新技术企业

      围绕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针对制造企业研发办公缺乏载体的难题,2011年与松山湖管委会共同建设松湖华科科技企业孵化园,并建成了东莞首个国家级优秀(A类)孵化器,后在大岭山、横沥、道滘、石碣等镇街转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运营经验,构建了“研发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成果转化链条。目前,自主打造了12个“华科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品牌,其中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松湖华科连续5年获评A类国家级孵化器,道滘华科城连续2年获评A类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400余家,其中持股孵化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其中落户松山湖63家,占松山湖12.3%),持股企业在创业板及科创板主板上市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落户松山湖4家,占松山湖28%)。

      六、争创国家、省市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工研院积极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关键共性技术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东莞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获批该称号的机构;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积极吸纳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与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科技局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组织多批研究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成为东莞市首批拥有自主评审资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全市共三家),成立了机电工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获评广东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职业技能鉴定考场、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等,培养了一批既熟悉生产制造又懂得产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000多人次。此外还积极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无偿赞助高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出150多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并支持近20支团队创新创业。

      七、创造多个东莞第一,伴随松山湖快速成长

      从2007年在松山湖一片黄土地打桩开始,工研院参与和伴随松山湖的快速成长,2008年工研院动工,2009年工研院大楼落成,2010年工研院作为松山湖高新区论证考察论证现场,助力松山湖通过了国家高新区的论证;到2011年与松山湖管委会共建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2014年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级优秀(A类)孵化器,再到2015年牵头建设了广智院,2020年以最优成绩通过5年建设期验收,2022年正式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等等。从松山湖一片荔枝林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工研院自身能力也不断提升,创造了多个东莞第一,累计建设了32个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其中国家级13个,其中获评东莞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30家之一)、东莞第一个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50个之一)、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东莞立市以来首个)等等,已成为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两院一城”的建设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被《人民日报》、《焦点访谈》等誉为全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典型代表。得到李克强、刘延东、汪洋、马凯、万钢等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胡春华、马兴瑞等广东省领导人多次现场考察指导。刘延东同志就工研院建设成效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批示“华中科大面向区域重大需求与广东、东莞合作,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这些经验值得推广 ” 。






Copyright © 2021 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互联网ICP备案:粤ICP备2021014814号-1
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大宁工业区宁江路15号

二维码